在幾年前如果提到可穿戴設備或被認為那是一個遙不可及的事物,但互聯網時代事情的發展往往超出人們的預期。自2012年谷歌眼鏡發布之后,可穿戴設備開始正式進入人們的視野,隨后兩年進入了快速發展期。由于國外可穿戴市場起步要比國內早至少半年,所以如果說2013是可穿戴元年的話,那么2014年算是中國的可穿戴興起的一年,這一年,更多的創業者進入其中,越來越多的智能穿戴設備出現在消費者的視野中,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戒指、虛擬現實頭盔等等。但除了谷歌眼鏡,真正能大范圍入市并讓人們所接受的只有智能手環。
智能手環究竟是什么呢?具體來說,它外觀類似腕帶,雖然十分小巧,但功能卻可以非常強大。目前的智能手環功能還較為基礎,但已具有計步、測量距離、計算消耗的卡路里和脂肪等功能,同時還具有睡眠監測、防水、藍牙4.0數據傳輸、疲勞提醒等特殊功能。通過智能手環,用戶可以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鍛煉、睡眠和飲食等實時數據,并將這些數據同步到終端設備上,起到通過數據指導健康生活的作用。
根據目前的市場環境,以下是通過對市場中的智能手環產品進行適度評測/番盤點而篩選出的50款產品,本次主要考慮智能手環的舒適性、外觀、功能以及價格。
智能手環發展迅猛,但大多數還仍以模仿、借鑒國外產品為主
雖然種類繁多,但從形態到功能差異化并不明顯,可價格差異卻巨大,目前的智能手環市場可謂相當混亂。事實上,2014年初期智能手環離消費者還有一定距離。但以小米為例,隨著其79元小米手環的發布,智能手環似乎才真正以平價形象進入到一些消費者的視野中。同時,小米手環的出現,也導致了智能手環的一次小規模洗牌,智能手環粗放的價格開始有所收斂。小米手環不僅影響到國內市場,同時對國外市場也造成了一次沖擊,不過目前看國外手環的價格依舊處于偏高態勢。
就目前而言,智能手環典型的解決方案是MCU+G-Sensor+BT,也有部分采用處理器平臺,這部分的成本基本上為固定。各類手環的主要區別在設計、材質等方面,但這些因素在成本上的差距并不會很大,所以智能手環當下面臨著成本不透明,價格虛高的現象。另外,計算精準度不高,佩戴不舒適,使用繁瑣,沒有統一接口也是目前智能手環面臨的主要問題。
在本榜單前十名中,國外品牌占居了70%,反觀榜單總體,國內品牌則占據了65%。從中不難看出,國外品牌智能手環目前依舊為市場的主導,雖然國內智能手環增長迅速,但具有高競爭力的產品卻并不多,而且多數國內產品是通過高性價比來吸引用戶,真正能夠落實在產品研發、創新上的產品寥寥無幾。目前的國產智能手環廠商更多是在招攬用戶,并非通過產品來塑造品牌,這種行為不可能成為長久之計。總而言之,智能手環市場尚處于初級階段,整體上還不成熟。
談到手環的分類,可謂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以屏幕分,則有帶有屏幕的腕表式和不帶屏的普通手環;如果以環帶設計分,則有一體式與分離式,或不可換與可換電池設計;若以充電方式來分,則有通用式(帶MicroUSB口)與專屬式(如觸點式和無線充電式等)。這種種類繁多,形式不一的手環,無疑對消費者的選擇造成了很大困難,一言之,智能手環缺乏統一的行業準入標準是造成目前手環亂象的主要困境因素,當然這也是任何新興領域所要經歷的必然階段。
隨著智能手環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消費者的普遍訴求,未來的智能手環市場會像智能手機一樣愈發透明、親民、注重設計和用戶體驗,但短時間內依舊會較為混亂。
智能手環——未來生活服務的核心產品
未來,智能手環將延伸到更多領域,如支付、身份識別、場景識別等等。試想一下,當智能手環可以作為智能居家設備的身份識別裝置;在你坐地鐵或公交時可以用它來付費;購物時可以用手環來支付等等。總而言之,智能手環未來會更貼合消費者的生活需求,它會成為再次改變用戶消費習慣的產品。但想要實現以上功能還面臨著很大的苦難,如安全問題、支付環境的搭建,智能家居行業的穩定等,這些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實現。
目前來看,智能手環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信息收集器,人們希望通過它來將自己的生活方式交給第三方去處理,這樣來獲得建議反饋,從而定制更加的生活方式。作為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智能手環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是數據的準確性和佩戴的舒適性,價格次之。
總之就智能手環這類新型的可穿戴設備來說,如今雖未盡意,但未來將大有可為。
(文/李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