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上用軟件設計好一個玩具小黃鴨的造型,連接到專用的3D打印機上,運行程序后,就看到以黃色塑料為原材料,打印機的探頭下就像做蛋糕一樣,原料一層一層疊加起來,最終一個小黃鴨的玩具模型就誕生了。自己設計眼鏡、玩具等造型,用打印機直接做出來,3D打印從技術誕生之時起便打上了個性化制造的烙印,成為制造業服務化的典型領域。
美國工業機械制造商BalzerPacific利用云技術把四項設計的分析時間從4天縮短到90分鐘;比如,在臺式機上只能同步進行2個塑料件仿真分析,而在云中可以同步進行25種不同的仿真分析;再比如,借助云技術,建筑師制作設計渲染的時間能夠從90分鐘縮短為12分鐘。
云計算與制造業加快融合,改變了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和創新模式,引發了工業云、智能制造及"無工廠制造"等熱潮,推動著傳統制造業加速提質增效、深入轉型升級。
然而,目前云應用多半是在營銷環節、售后服務環節和采購環節,如果能夠在制造環節,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進一步應用,將給現有的制造業帶來顛覆性變化--既是制造大國又是互聯網大國的中國,在當下互聯網與制造業的強強融合大潮中,正演繹出一場令世界驚嘆的傳奇。
本榜單是以面向制造行業的云服務為基礎,考慮各服務商對制造業的理解,對制造業云平臺的貢獻度和創新能力而綜合得出的結果。
比如,質量管理應用程序通過云技術而帶來的改變就可見一斑。通過與微軟公司合作,西門子工業自動化業務部旗下機構、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軟件與服務提供商SiemensPLMSoftware推出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行業首個基于云計算的質量管理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將利用微軟WindowsAzureTM平臺的云計算服務,安全可靠地運行SiemensPLMSoftware所開發的尺寸規劃和驗證(DPV)應用程序。這標志著基于需求而經濟高效地訪問和使用世界一流的質量管理應用程序這一目標,在云計算的支持下得以實現。
但是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歸根結底仍是產品本身。云并非萬能,它可以放大優秀的制造能力,卻也能讓缺乏競爭力的制造企業更快消亡。要重塑中國制造新優勢,除了全方位擁抱云計算,還需在制造能力本身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