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量聯行基于GDP、人口、富裕程度、投資、零售額、居民儲蓄、教育基礎設施、土地出讓量和零售商數量等多個變量建立模型,從287個城市中最終篩選出中國城市60強。60強并不包括中國最發達的“北上廣深”。這個體系中,上海和北京作為“超一線”城市,廣州和深圳作為“一線城市”,他們是評出60強的“基準”。
互聯網大頭盤踞一線城市
在年初的2015中國互聯網產業峰會上,中國互聯網網絡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兼副總工程師金鍵表示,2014年底中國互聯網網民達到6.48億,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7%,為近年來最高,已經畏懼GDP貢獻的前三之中。
由此我們很容易想到,位居前列的城市除了房價很高以外,很多我們所熟知的互聯網大公司的總部都在像上海、北京這樣的“超一線”城市和廣州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之中。而很多剛剛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公司也從如圖中所示的1.5線城市起步。
當然有人要問,互聯網公司為什么要紛紛扎堆一線城市呢,在二三線城市拿著同樣的工資,不是能讓員工們生活的更舒服嗎?當然互聯網大公司們不會傻到不去考慮這些問題。互聯網企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信息、技術和人才的資源尤其重要。而像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本來就有著顯著地優勢:資源集中、交通發達、移動網絡普及率高、平均工資高。這些優勢有利于信息和技術的交流和人才的流通。資源促進了發展,而發展又帶來了更多的資源。
而這次新出現的1.5線城市,基于經濟發展指數還不到一線分類,但對于很多投資者來說,還是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的。像西安、南京、成都、蘇州這樣的城市,很多高科技產業園的建成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這些1.5線城市的發展。相信在未來,隨著新興互聯網經濟的興起,不管是這些糾結著的1.5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也能躋身更加國際化、資源更加豐富的一線城市之列。
新經濟互聯網征兆
現在我國各行各業都在和互聯網進行融合,而未來互聯網行業在GDP中所占得比重也會越來越大,互聯網每年都為中國的GDP增速貢獻0.3-1%。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只占GDP的3.3%,落后于大多數發達國家,但到了2013年,該指數已經升至4.4%,達到全球領先國家的水平,而去年,這個比重已經占到了7%,超過了美國、法國、德國等發達國家。在今后十幾年中,互聯網經濟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會繼續超過7%,到22%。中國正大步邁向新的數字化時代。
中國城市60強,不應該僅僅把它看成是房地產商的參考,更是要去了解它數據的方方面面,無論是GDP、人口、富裕程度、投資、零售額、居民儲蓄、教育基礎設施、土地出讓量和零售商,互聯網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參與其中,比如社交網絡、網上銀行、線上教育、網絡營銷、電商交易等等很多線下投射到線上的模式,互聯網帶動的新經濟模式已經初現征兆了。
在未來,互聯網會像是一張大大的神經網絡,連接各個城市、各個國家,讓城市和國家間的種種差距縮小,形成一個大的互聯網體系,平穩而快速地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