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想一下:下雨天不愿意出門吃火鍋,但是如果有人把火鍋送到家里來,就創造了新的消費場景,增加了需求。還有特定場合為了舒適度,專車跳出來了,為了更好地集結資源與環保,順風車也來了,它們與打車軟件不同的是,模式是將社會中更多的閑散車輛集中起來,成為商品資源進入商業流程,增加了供給,而乘客日常則在打車之余,多了專車、順風車的選擇,需求也增加了。
這是“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不只是改善了效率,在供給和需求兩端都產生了增量,從而建立新的流程和模式:供給端是點石成金,將原本的閑散資源充分利用;需求端則是無中生有,創造了原本不存在的使用消費場景。兩者結合,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共享經濟”.
在“互聯網+”的時代,僅僅擁有互聯網思維是遠遠不夠的--企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只有大腦思維的改變,沒有管理進化、戰略調整、體制變革支撐,就如同僅僅有大腦中的想法而沒有身體的行動,再多的思維也沒有用處。
如果說現在已完全不同于PC互聯網時代,你要以怎樣的原則、怎樣的步驟去啟動“互聯網+”和實現互聯網化的轉型--只有靠自我顛覆、組織重構、管理進化。在“互聯網+”和互聯網化這條道路上,除了我們自己,沒有人能阻礙我們前進的腳步,要么鳳凰涅盤,浴火重生;要么加速滅亡,銷聲匿跡。
當然,擁抱“互聯網+”也正在成為上市公司的潮流。
此次排名是重視和參照凈利潤這個指標的,考察了6000多家在中國大陸各板塊上市的企業,尤其分析了實現規模盈利的800多家,進入本榜單的有創業板上市企業15家,新三板5家,其余都是主板企業。
凈利潤獲得背后的邏輯
那為何此次上市企業的排名要以凈利潤為指標呢?
一個行業,一個企業,到底它的極限市值是多大?因為隨著盈利規模的增加,我們看到市場給予的溢價空間是不斷降低的。
一個小公司,如果最初能給它50倍,100倍的市盈率這個都沒有錯,關鍵是要看它的盈利極限值在什么位置。
舉個例子,假設A企業目前每年凈利潤只有1000萬,我們假設1億的股本,這個時候100倍的市盈率,每股價格10元,也才10億市值,如果它的極限凈利潤可以做到10個億,那么從1000萬既0.1億到10億有100倍的增長空間,假設股本不變,當做到10億凈利潤的時候,每股凈利潤達到10元,這個時候不管是給10倍20倍還是30倍的市盈率,每股股價100~300元,市值達到100~300億。市值增長幅度也將有10~30倍之高。所以,當一個公司處于成長初期的時候,單純看市盈率沒有意義,也判斷不出其后續的價值空間。
隨著盈利規模的擴大,基數越往上,倍數越少,1億到10億只有10倍,5億到10億只有2倍。相應的,他們的成長性就大打折扣,如果一個企業規模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后選擇上市,如果已經過了最好的成長期,而步入黃昏之時,上市時又給予高溢價,只能說這個企業不厚道,而A股這樣的公司不少。
鑒于此,市值也是很重要的,皮得林奇曾經提到,如果要給一個企業定價,它的估值應該和它的凈利潤增長率相關聯。如果一個企業每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達到100%,那么就可以給予100倍的市盈率,但如果一個企業每年凈利潤只有10%的增長,那么給以10倍的市盈率。
同時,要綜合考慮一個企業的成長性,還要參照其股本對應的市值。
“互聯網+”轉型大潮中無數企業蜂擁而至,但真正成功的目前看仍然是少數,對投資者而言,在選股時一定要擦亮眼睛。務必要選準,而且還要選中龍頭股,畢竟并非想做都能做好。
“互聯網+”加的到底是什么?
現如今,互聯網+已然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陣旋風。
在通信領域,互聯網+通信有了即時通信,現在幾乎人人都在用即時通信App進行語音、文字甚至視頻交流。然而傳統運營商在面對微信這類即時通信App誕生時簡直如臨大敵,因為語音和短信收入大幅下滑,但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來自數據流量業務的收入已經大大超過語音收入的下滑,可以看出,互聯網的出現并沒有徹底顛覆通信行業,反而是促進了運營商進行相關業務的變革升級。
在交通領域,過去沒有移動互聯網,車輛運輸、運營市場不敢完全放開,有了移動互聯網以后,過去的交通監管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戰。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內的滴滴、快的,移動互聯網催生了一批打車拼車專車軟件,雖然它們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仍存在不同的爭議,但它們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改善了人們出行的方式,增加了車輛的使用率,推動了互聯網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了效率、減少了排放,對環境保護也做出了貢獻。
在金融領域,余額寶橫空出世的時候,銀行覺得不可控,也有人懷疑二維碼支付存在安全隱患,但隨著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也越來越透徹,銀聯對二維碼支付也出了標準,互聯網金融得到了較為有序的發展,也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和鼓勵。
在零售、電子商務等領域,過去這幾年都可以看到和互聯網的結合,可見,“互聯網+”:是對傳統產業不是顛覆,而是換代升級。
事實上,“互聯網+”不僅正在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等新生態,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有專業人士人認為,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互聯網也在從電子商務等網絡銷售環節向生產領域滲透,為農業帶來新的機遇,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企業的宗旨就是創造顧客
一些終將沒落,一些即將崛起,這是一個不容你我左右、也不容你我錯過的不斷進化的時代。
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的宗旨只有一種適當的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顧客是企業使命使然,是持續存在的根源。
當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導致企業創造顧客的方式發生了變化,那么企業就需要轉型重新獲得企業創造顧客的能力,這種能力是深深的植入到整個企業管理全過程,并且支撐起企業發展的全過程。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并不僅僅意味著產品開發思維的變化、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產業的此消彼長及資源的重建與整合;互聯網的影響遠遠超過工業革命,傳統產業的變革不僅融入了信息技術的變革,也帶動了戰略要素、管理方式和競爭能力的變化。
互聯網企業可以將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作為一種先進技術而領先,傳統企業一旦掌握這種先進技術,“互聯網+”促進傳統產業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世界上就不存在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所以,互聯網今天或許是一種競爭優勢,明天或許就成為企業競爭的基本條件。
也就意味著,大浪淘沙,淘汰你的不是互聯網本身,而是掌握這種技術的競爭對手。正如部分行業資深人士所說:如果你認定了你的企業無需“互聯網+”,你的行業與移動互聯網沒有什么關系,估計過一段時間,這個行業或者企業與你也沒有什么關系了。
誰先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技術、新環境,誰先在戰略、組織、結構、文化等多個領域率先進行轉型和變革,誰能在“互聯網+”的進程中重塑適應新環境的新管理體系,誰就能率先實現企業互聯網化轉型。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很多人認為互聯網就是賺快錢和賺大錢的時代,但是筆者覺得互聯網時代,最后誰能勝出?一定是那個關注永恒不變的、替他人創造價值,才能夠最后勝出。這是永恒不變的。所以對企業而言,不要為了互聯網而互聯網,不要為了虛榮去做互聯網,而是為了創造新的不同的更多的更好的客戶價值而去擁抱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