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薩爾曼.可汗的在線教學顛覆了美國教育的事跡為大家所議論,同時也讓人們引以反思,在互聯網時代,我國的基礎教育將如何借助互聯網實現突破試發展。
在我國,優秀中學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如何讓教育資源活化起來是一個大的課題。教育現代化、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已經提出許久,各方也在大力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
按照相關規劃(《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年內我國將基本完成全國中小學的互聯網接入,實現各級各類學校互聯網全覆蓋,其中寬帶接入比例達50%以上。基本實現每校至少擁有一套多媒體教學設備,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擁有網絡教學和學習環境。
現在以至將來的中學生越來越多的要伴隨著網絡成長,互聯網有利于拓寬學生思維和行為空間。同時也給涉世未深、價值觀尚未定型、辨別能力較差、缺乏抵御力的中學生帶來了較大的消極影響,這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網絡監管機構的監督。
當然,互聯網在教育上也有著自身的優勢,無論在推廣模式和服務內容上。比如,互聯網教育可引入視頻、音頻、動畫、圖片,并創立在線互動、模擬課堂、線上答疑等多種立體學習和資源傳播模式。相比,傳統教輔出版機構多為紙質圖書,提供的都是一次性服務內容,而互聯網教育卻能為用戶提供多次、延續的服務內容。
教育正在經歷轉型,從原來注重老師的"教",到現在注重學生的"學"。在這一過程中,互聯網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不管怎么變,處于哪個階段,教育始終要以人為本。強調管理的人性化、學習的體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