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企業而言,溝通也是生產力。企業需要一個無縫的溝通平臺,來保障及時、高效的內外溝通。而新時代的企業通信平臺的建設,要結合互聯網技術,包括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為員工的溝通和協作提供最大的便利。
溝通與協作的主體是人,所以企業通信平臺必然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人們習慣的改變將誕生新的需求。比如BYOD,如今已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接受,那么BYOA呢?不管企業出于怎樣的考慮,制定各類合規性要求,都難以改變員工的習慣。過去曾有過企業禁用QQ,員工被迫在手機端使用的情況。制止還是順應,不應再是一個問題。
技術的發展無疑在推動進步,移動終端應用越來越豐富,即時通訊功能越來越強大,使得視頻會議不再限于會議室進行,固定電話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發郵件的真正目的變成存檔和抄送……總之,改變已經發生了。傳統的企業通信服務商應當看到這種趨勢,從內部打破,搶占先機。
融合是大勢所趨,因為企業通信最終為提高企業業務運轉效率而服務,無縫銜接的溝通才能保障效率的提升。從基礎的郵件、語音到統一通信,最后不只實現通信工具的融合,還有通信與業務系統的融合。
互聯網不是洪水猛獸,尤其對傳統產業來說,互聯網將有助于企業開疆拓土,產品和服務可以結合互聯網進行創新,營銷和銷售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開展。企業要堅信互聯網出現的意義,與過去IT的出現并無兩樣。
相比歐美地區的企業,中國企業的IT建設稍顯滯后,同時意味著中國市場的潛力更大。另外,溝通也是一種文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差異造就一些特色需求,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客戶的文化才能把握客戶需求。鮮明的本土文化與改革開放帶來的國外文化相交融,造就一個多元的中國市場,對企業通信服務商來說,機會是均等的。華為、思科、寶利通等傳統服務商依靠多年的積累,擁有豐富的產品和市場影響力,仍位于榜單前列,但借助云計算、移動等新技術大踏步追趕的云服務商的力量不容小覷。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多,只有更貼近用戶、業務更加靈活的服務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