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農副產品字面上看起來似乎和互聯網并不沾邊,然而近幾年,生鮮電商的興起讓這個傳統的領域成為“互聯網+”的時下最熱門的話題。生鮮電商是指用電商的手段在互聯網上直接銷售生鮮類產品,如新鮮果蔬、生鮮肉類等。生鮮電商隨著電商發展的大趨勢而發展。2012年被視為生鮮電商發展的元年。
自2012年發展至今,生鮮電商已經具有相對完備的運作體系,這種模式尤其在一線城市受到推崇,這些城市面積大,居民購買新鮮的時蔬相對不便,同時消費水平高,互聯網消費意識相對強,所以生鮮電商模式的推廣比較順利,3年里,生鮮電商已經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費群,市場變得越來越廣闊。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拋出10年來在大陸的首筆投資——2000萬美元入股上海本地垂直生鮮電商美味七七;中糧旗下我買網也打開新倉庫,強化生鮮海外直采,探求差異化路線;上市后的京東也開始和獐子島合作進一步發力生鮮電商。
得益于生鮮電商的迅速發展,作為生鮮主體的農副產品搭載互聯網平臺有了良好的銷售渠道,同時也方便了居民生活,讓消費者有了更加公平、合理的選擇。農副產品屬于相對特殊的領域,生鮮電商在運輸過程中必須保證產品的新鮮,這對物流的要求非常嚴格,從而加大了物流成本。同時,因為生鮮市場的不穩定性,使得同期的訂單量相對較少,較少了單筆配送的利潤,同時還要保證農副產品在儲存過程中的新鮮程度。因此,農副產品電商模式對時間、效率的要求很高,也使得生鮮電商的大規模經營受阻。
業內人士提議,生鮮電商可以考慮利用城市已有的配送資源,如報紙、鮮奶的配送體系,緩解物流成本。“初始階段須與當地實體店相結合,做出質量和信譽度才能活下去。前端整合農業基地,中間打造自己的B2C平臺,營銷方面采取故事性營銷,立足本地,即使后期將受到大平臺的擠壓,也會有自己的一塊領地。”上述人士說,在人力配備上,需要懂電商和懂傳統物流、供應鏈的合力,方能成事。
我國是農業大國,在農副產品的生產上基本上能夠滿足自給自足,同時,我國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農副產的附加價值。我國的農副產品應該抓住“互聯網+”的機遇,利用全球化的網絡平臺,提高產品質量,加強農副產品的出口,為我國的農業開拓更加廣闊的海外市場。
(文/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