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業長青》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話:20世紀50年代,不會有人提出要一個隨身聽,但是索尼公司卻把它造了出來。我不是去服務市場,而是去創造市場。
創造,其實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因環境影響和自身難以擺脫的惰性使這種先天的能力并不能在每個人身上展現。學生上學,社會人上班,政治家日理萬機,每個人各司其職,耕耘在自己的天地里。本該是處處充滿創造的土壤,為什么創造卻顯得離我們那么遠?
因為這是個不壞不好的時代,太多人甘于停留在原地,按部就班地生活。就像書中說的“以色列人也許永遠不會富足,也許不會安寧,但正因如此,他們保存著會被富足扼殺的動力”,雖然不喜歡這種族族例子,但道理卻是相通的。
我認為高瞻遠矚的企業不是說它深謀遠慮或是有多么偉大的價值觀,而是時刻保持著對“創造”的執著與虔誠。所以在書里被列為高瞻遠矚的“摩托羅拉”好像打了作者的臉,但其實摩托羅拉的黯淡的現狀來源于與“創造”漸行漸遠。
照本宣科制造一種東西不是創造,創造是iPhone4,創造是索尼的第一個隨身聽。企業的路并非設想出來,市場并非僅是開拓出來。一個企業的長青,應來源于源源不斷的“創造”。沒有路創造出路,沒有市場創造出市場,只要不丟失“創造”,基業長青,也就不僅是一碗香濃的企業雞湯,而是道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