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民眾的數字化閱讀率首次超過了紙質閱讀率。現在很多人使用手機、平板電腦、電子閱讀器來閱讀書籍、刊物、報紙等,此前2014年的調查顯示,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56本,大眾的閱讀方式正發生著根本性的改變,如何適應直至引領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文化出版產業所面臨的新課題。
有言論認為,當前的出版業在經受互聯網的巨大沖擊下難以發揮原有作用。其實不然,互聯網對于傳統行業來說,從來都不是顛覆、沖擊,而是一種有力的推動力。“互聯網+”的概念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技術創新成果融合于傳統行業之中,提升創新力、生產力。
而因為出版業與互聯網的共同屬性——信息傳播,出版業相較于其他傳統行業來說較早地開始探索與互聯網的融合。人們為了實現表達、交流,以及滿足對于世界的認知欲,追求思想與知識的自由,由此誕生并逐漸發展出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現代出版業。出版業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將抽象的思想與知識以信息內容記錄、表達、呈現、傳播。在漫長的歲月中對于人類思想和知識的進步發揮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而互聯網的出現表面看是由信息化技術進步催生而出,實質上是人類追求信息自由的結果,它的出現打破了信息壟斷,讓信息公開透明,讓人類共享技術成果。互聯網也為出版添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讓出版突破“版”,讓信息傳播更廣泛、更便捷。
互聯網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一種思想和方法論,甚至是一種境界。它對于出版業的影響越來越大,從一開始的發行、銷售渠道,到深入內容組織、編輯審校、讀者互動等更多環節之中,出版業正在不斷尋找機會,探索互聯網時代新的盈利模式。
本榜單包含了國內百家出版社,但不僅是這一百家,在各行各業都在互聯網化的今天,相信每一家出版社都在順應著互聯網的大潮,利用互聯網這個強大的工具,為讀者帶來更多更好的內容。
作為讀者,大家最容易接觸到的可能就是圖書的網絡銷售和推廣。雖然人們去書店的次數銳減,但這并不代表大家不讀書不買書了,而是大家都在亞馬遜、當當、京東等網上書店買書了。對讀者來說,網上書店的價格更加實惠,檢索也比較方便。而對于出版商來說,網上書店信譽普遍較高,能夠及時結款,網上書店也成為很多出版機構倚重的渠道。
而在圖書推廣方面,互聯網更是拉近了出版社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我們看到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定期會向讀者推送最新的圖書信息,讓讀者在第一時間了解圖書,分享圖書,實現銷售。
除了紙質出版物之外,近年來在包括數字出版在內的乃至更廣泛意義上的自發自研的數字化的道路上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并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財政部今年4月聯合發布《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支持傳統出版單位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建設若干家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出版傳媒集團。
出版產業與眾多產業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并非只是用來滿足人們外在的物質需求,而是一個塑造人類思想靈魂的產業,發現并組織和編制好的內容,將其中的思想和文化以不同的形式的出版物呈現給讀者,永遠是出版行業的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