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區衛生服務制度發軔于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的英國,被稱為公共衛生體系的“守門人”。20世紀50年代,隨著城市地區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的建立、企業醫院或衛生所的設置、行政事業單位公費醫療門診部的成立,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逐漸發展起來。2005年,《關于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目標的意見》頒布之后,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始全面建立。2006年,《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則明確規定,基本醫療保險必須包括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使得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積跬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河
總體而言,隨著近年來國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以及健康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我國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事業還是取得了許多不錯的成績??梢詮乃膫€方面具體地來進行舉例說明。
科室的設置和配套設備更為齊全??剖业脑O置雖然從全國范圍來看,呈現出東部地區表現最優、西部地區進展良好、中部地區相對遲緩的不均衡態勢,但是各區域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中,主要科室的設置比例都越來越高。舉例來說,東部地區的北京市東城區天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有全科醫療診科、預防保健科、中醫科、婦科等業務科室。西部地區的云南昆明市官渡區官渡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則設有中醫科、內兒科、外科、婦產科、影像科、檢驗科、藥劑科、急診科、公衛科等科室。另外,B超、心電圖機和生化分析儀的配備也越來越多。上海黃浦區打浦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擁有心腹兩用B型超聲波儀、腦電圖及彩色腦電波形圖儀、電腦心電圖儀、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儀、遙控心電、血壓監護儀、500mA電視遙控X線機、電腦全自動血球檢驗儀、激光血管內照射治療儀等較為先進的醫療儀器。
醫務人員素質不斷提高。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統計,我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執業醫師以及獲得崗位技能培訓人員的占比都有顯著提高。江蘇南京市雨花臺區鐵心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服務中心始終將引進和培養人才作為第一要務,擁有一支優秀的人才隊伍。中心現有職工115人,副高及以上職稱16人,其中全科主任醫師1名,全科副主任醫師6名,中級以上職稱人員占比達34.8%。就學歷而言,本科以上學歷達75人,并且有碩士研究生4名。其人力資源庫可以說是十分的豐富和優質。
越來越多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而且中醫診療量也不斷增加。譬如廣州市荔灣區多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是一家以中醫藥為特色的融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及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醫療環境得到極大地提升。天津市河西區馬場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了給患者營造溫馨和高效的醫療服務環境,根據服務功能對醫療區域進行了合理劃分,并進行相應的裝飾。“國醫堂”突出中式風格;針對兒童患者的性格特征,預防接種區域設置滑梯搖椅、粘貼卡通畫、擺放玩具,儼然一個兒童的活動樂園。同時,服務中心還播放柔和舒緩的背景音樂,讓患者、職工身處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為了滿足患者的醫療需求,其更是添置更新全自動血流變儀、痙攣機治療儀、多導心電圖機等。購置微波治療儀、熏蒸床等中醫服務設施,增加社區站服務項目。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自強也
服務能力的提升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現階段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制度依然存在眾多不足之處。
社區醫療所提供的服務,得不到居民認可的情況時有發生。社區醫療機構服務人員素質偏低、專業水平差,以及醫療設備老舊落后等固有舊印象,長期以來牢牢地刻在居民心中,使得他們對其提供的醫療服務質量充滿質疑。不少居民不惜付出高額費用的代價,選擇尋求周邊資源豐富的大醫院就診。長此以往,導致的結果就是大型醫院人滿為患、病床緊張,而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卻呈現出一片門可羅雀、病床閑置的“凄慘”現狀。
雙向轉診機制的不健全也是一個大問題。雖然目前大部分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都與二、三級醫院達成了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但是在現實操作中,雙向轉診實際上難以落到實處。常常出現的情況是:由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向上級醫院轉診的居多,但是因為少數病人對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的不信任,或者大醫院可能顧及到下轉病人給自身造成的收入損失,導致由上級醫院往社區醫療服務機構轉診的病人相對少了很多。因而,“小病在社區,大病上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運行模式事實上尚未實現。
受政策考核的影響,社區醫療服務機構通常傾向于購買醫療設備、擴大機構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設備,但其對于醫務人才培養等“看不見”或“不容易看見”的標準化建設卻缺乏持久的動力。這樣做,醫療服務機構的硬件條件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伴隨其出現的“有設備、無人用”的狀況也極大地影響著社區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現如今,世界上主要的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健全的社區醫療服務體系,并形成了不同的模式,這其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英國是現代社區衛生服務的發源地,它采用的是國家經營管理模式。這種模式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稅收,以公立醫療服務機構為主,借助高新激勵和嚴格考評制度,來保障高水平的社區醫療人才和服務;擁有高度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美國采用的是私營為主體的經營模式。私人機構及個體在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供給中承擔著主要的責任,政府只負責特殊群體的社會醫療保險與服務;以德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為代表的國家采用的是國家計劃管理、私人提供服務的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下,政府對衛生保健的投入主要是為居民購買健康保險,而社區居民可自由擇醫。所以全科醫生只有努力改善服務質量,才能爭取到較多的就診病人。
社區醫療衛生,是實現全民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重要環節。如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建立健康有序的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成為了擺在政府、社會以及各地單位面前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