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17(第十五屆)中國互聯網經濟論壇在京舉行,醫護到家副總裁、北京市社區健康促進會副會長解琦在現場發表主題演講。
據統計,現在我國平均每天凈增500余名60歲以上老年人,2030年我國將達到重度老齡化,老年人口占比超過30%,我國即將達到超老齡化社會,這一高比例將持續50年以上。在醫護到家副總裁、北京市社區健康促進會副會長解琦看來,護理服務在未來養老、健康管理、疾病預防、診療、病后康復都應是中堅力量。
為了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針對居家養老服務,醫護到家進行了數字化轉型,利用共享經濟模式開展互聯網模式創新服務,滿足了很多百姓的實際需求。比如,它結合居家智能硬件建立智慧養老社區,以及以大數據為基礎,為全生命周期人群提供定制化的健康解決方案,以社群、交流、居家等社區模式提供服務。未來醫護到家將多渠道獲取用戶,進一步的提升醫護到家升服務專業性、專業服務多樣化的平臺發展,以此更好地為老人服務,為國人養老出一份力,推動國家進一步發展。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是醫護到家的解琦,今天給大家帶來的題目是互聯網居家護理創新模式。一直以來我都在衛生行業體制內,也做了非常多年的公共衛生和衛生信息化。后來受到互聯網醫療大潮吸引,我毅然決然跳入進來,加入醫護到家,只因我非常看好護理未來得前景。
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在居家養老方面,護士是一個非常緊缺的行業,全世界都是如此。但是很少有人去關注護士的群體,同時大家也不太關注護理的工作,但實際上護理對于居家養老,還有一些母嬰類等這些病后和愈后患者來說,護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優質的護理能夠更好的幫助他的康復,這也是國家現在面臨居家養老方面的問題。
醫護到家是第一視頻集團旗下,由第一視頻投資,建立醫護到家平臺,主要是維護世和用戶之間提供一個橋梁。
企業在2015年初成立,當時成立醫護到家的想法比較簡單。通過互聯網共享這個經濟模式的形式,為護士提供一個平臺,也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一個渠道。為此,我們也拿到了全國首家互聯網醫養服務試點的證書。醫護到家為用戶提供的護理服務,基本上都是護士能夠提供的相關護理服務,有一部分更適合于居家的。
另外,我們還跟春雨、叮當快藥、以及很多第三方檢測實驗室合作,嘗試跟護士結合的線上問診,以及送藥和第三方上門檢測的服務,這也是醫護到家的特色。這個模式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因此我們得到了G-Startup全球創業創新大賽第三名。
說到護士上門,大家肯定會想風險怎么控制?質量怎么控制?為此,我們創建了一套自己的風險控制模型ICCINO模型。可以維護適合用戶雙方的利益,為他們都上了三份保險,一個是綜合意外險,第三責任險,還有醫責險。除此以外,護士上門有專業團隊評估護士是否具備上門條件,上門之后會通過APP,由護士用戶出示相關資質,簽訂知情同意書,進行護理并觀察。這整個流程都通過了ISO認證。
還有一系列風險防控機制,包括評估和整體閉環管理的環節。醫護到家在護士管理方面也是非常嚴格。比如,我們要求護士提供她的證明,所有護士都需有三年以上工作經驗。此外,醫護到家還對平臺護士進行分級,通過護士的專業程度,還有護士的整個服務內容進行分級。專業度越強,對護士要求越高,價格也是不同的。所有分配護士模式都是通過這套模型算出來的。同時醫護到家也根據相關的政策,在北京成立了我們的醫療護理站,這也是互聯網模式下的首家護理站。
同時,醫護到家還有很多合作伙伴,有第三方檢測機構還有一些保險等等,彼此都建立了比較好的合作模式。此外,我們利用共享經濟模式開展了互聯網模式創新服務,在滿足百姓需求的同時,也令護士的勞動也獲得一定的報酬。在兩年時間中,我們一共為護士提供將近兩千萬的勞務費用,并承擔了很多風險。做這些是因為這項工作的初心就是是醫護到家想為百姓還有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如今,醫護到家在累計兩年時間內,共服務了20萬單,涉及用戶近10萬人次,分布全國300個城市,同時注冊4萬名護士可以提供服務。在經過老人允許之后,拍攝照片以便總結成果。這樣的照片非常多,護士回來跟我們講,對他們來說服務不光是獲得一定的報酬,感受的更多是一種溫暖。有時候一些老年人去三級醫院是不收治,基層醫院不會提供服務高效的相關服務,因為現在基層醫療的人員還是比較緊張,現在有了醫護到家之后,我們的護士基本上在大城市兩小時之內都能到達用戶家里。很多老年人在接受我們的服務之后,其家屬跟我們的護士說,你們為我們的父母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務,非常感謝。護士也覺得這事做的有意義,這都是鼓勵我們前進的動力。
這個市場受到很多政策,包括支付等各種條件的約束,醫護到家也在尋找未來的發展方向。現在我們還屬于初創企業,未來還需要繼續生存和發展,需要找尋屬于我們的方向。在尋找發展方向的同時,醫護到家也在分析怎么能通過服務獲得更多的市場回報?我們發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就是屬于病后的市場,專科疾病居家愈后的服務和康復醫療,以及護理慢病和亞健康。說起健康管理,現在很多健康管理都是被動,未來我們也會發揮護士在這方面的優勢。
在看到市場后,我們對互聯網的理解進行一下升級改革,原來大家都想做互聯網,包括做醫療,提供大流量的入口,做一個共享模式。自己一家獨大,輕運營,這是做互聯網基本傳統的思維。實際上現在感覺世道變了,現在需要去改變自己的思想。尤其在醫療行業,雖然醫護到家也在做大流量,在擁有大流量的同時要做高度黏性,尤其是醫療行業。比如,我們擁有的10萬用戶,現在10萬用戶只是接受護理服務,之后他們可能會有別的需求。現在我們就在思考如何拓展其他的業務。
馬云也講未來醫療可能是龍頭企業,但是這還是需要由其他企業扶持成長。對于醫護到家,輕運營模式恐怕不太適合,還是需要線上線下結合。作為醫療服務平臺。其標準、培訓、監管,這塊也不能丟下。未來還要繼續平臺化,打造生態圈,而不是一家獨大。
醫護到家未來計劃的整體模型,不光是2C端,還有更多的2B端,對藥企服務,第三方檢驗機構和醫院進行服務,我們服務護士,拓展護士服務,包括健康管理,包括其他的康復等等這些服務。同時我們要做好我們整體管理的環節,要面向護士服務,面向藥企服務,面向互聯網服務,面向整個機構服務。
再說說我們的護理站,大家對它不太了解,護理站是一個最小的醫療機構,現在只有上還有相關護理站運行的模式,北京現在剛剛開始。護理站實際上它是協助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有基層醫療機構進行一些護理服務的機構。北京開辦的這家護理站,主要提供的服務就居家養老、母嬰護理和健康管理,這是未來護理站的發展方向。包括大家可能了解醫療也比較知道,康復醫療是非常火爆的市場,所以護理站可以進行一些輕康復,什么是輕康復?說簡單了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康復環節,就是包括一些體能、塑形、姿態頸椎等等康復。
醫護到家的護理站是將深度和互聯網和技術相結合,并不是傳統的醫療機構通過網站和APP和智能硬件接口讓護理站發揮更好的作用,得到很好的服務。
健康管理很大的環節就是收集數據,非常多的企業做智能硬件,實際上缺少一個環節就是服務。智能硬件收集來的數據不僅僅是一個大數據的問題,更多是指導它如何進行管理,這才是一個關鍵的環節。我們跟做硬件廠商互補,我們是做服務,我們跟他們互補,他們提供接口,監測用戶健康指標,我們護士進行管理。在我們護理站幾名護士就會管理周邊幾千名甚至更多的用戶的健康情況。
這是護理站的健康管理模式。通過智能硬件收集完數據之后,護理站有護士、康復師、營養師等等這些角色對患者進行服務。通過包括一些遠程醫療等等一些技術手段和上級的家庭醫生甚至一些三級醫院的專科醫生進行互動,由護士作為一個銜接的點,這也是我們跟其他的模式不同的地方。未來醫護到家的服務是護理站結合智慧養老社區,和地產結合,護理環節非常重要。醫護到家還有一群企業員工幫助計劃,企業員工健康怎么管理,現在很多慢病都在往年輕化轉移。尤其像科技類企業還有金融類企業員工的健康情況不容樂觀,發生很多員工猝死情況。為此,醫護到家通過護理站的形式建立了人員比較密集的地方,為企業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包括我們和醫院合作的院外的延展護理這是醫護到家未來的模式。
在支付方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做醫療行業大家都了解究竟費用誰來出?因為大部分服務都是屬于社會醫保方面之外,很多人不愿意付費。這與用戶的想法有關,跟國家的國情有關系。我們也在潛移默化地通過護士直接的服務,讓大家認識到這種服務的價值。通過我們的數據對未來支付的大概的比例這樣的規劃,30%是未來可能通過長期護理險,由社會保險進行支付。20%可能是由商業保險支付,買健康險附贈的健康管理的一些健康服務。有20%是有一些高端服務,包括金融類還有一些地產類的高端用戶的服務。剩下30%是純的個人付費業務。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對未來整個護理市場還是比較看好的。本身護士這個群體他們也是溝通銜接的橋梁,能夠給用戶很好的安慰感。未來護士在包括醫患銜接,健康管理,他會代表一些平臺,不光上門是一個護士,上面是一個非常大的平臺支撐代表。他使用護士做一些工作也會很好的控制醫療成本,國外數據表示尤其一些家庭服務使用護士會節省成本40%。我也非常看好護理服務在未來包括養老、健康管理和疾病預防、診療等,各方面都是一個非常中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