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eNet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互聯網經濟論壇在京舉行,中共中央宣傳部原傳媒監管局局長李軍在現場發表主題演講,他通過分析當下互聯網現狀、相關新興技術的應用和媒體的發展趨勢,號召各行各業積極交流,達到思想碰撞,實現共進共治共贏的目標。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們都知道今年是互聯網誕生50周年,也是中國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第25年。今年10月20號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舉行,總書記發表賀信??倳浽谫R信中指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加速演進,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方興未艾,互聯網迎來了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發展好、運用好、治理好互聯網,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類,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
我們怎么學習和把握總書記的提詞呢?總書記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生加速演進,我們都是做互聯網的,在座的很多是做互聯網出版的,那么當前的互聯網、當前的科技革命和科技產業變革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演進?烏鎮這個會議的專家學者的意見我做了綜合,我把它歸納了一下:
1,當下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由數據智能驅動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教育、金融、經濟、傳媒等領域經過25年的互聯網化和數字化,傳統業態從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科技、新業態融合的產業互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階段,跨越到了由數據驅動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未來傳統金融、教育、醫療、通訊、能源、制造業、傳媒業等等都將在數據智能的改變下發生顛覆性改變。
2,以人工智能為驅動力的智能經濟新階段。智能經濟將是推動全球經濟轉型的數字引擎,數字化時代的商業發展催生了新商業文明。新商業文明的標志是什么呢?新商業文明的標志是引導社會和消費重歸理性。這個重歸理性會成為互聯網經濟深化的最核心的驅動力。
我跟阿里巴巴的主席張勇先生有一個對話,他講過去全球互聯網公司都在談論流量,數字化時代的新商業文明本質是回到人本身,從關注流量、關注交易量到關注客戶、關注消費者、關注一個一個具體的人、關注全社會的效益。同志們,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
3,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傳播格局的深刻變化,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快速發展,移動應用、社交媒體、問答社區、網絡直播、聚合類媒體、自媒體公眾號等新應用、新業態不斷涌現,在更加廣闊范圍內推動了思想、文化、信息的傳播和共享。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正在重塑。
總書記講到迎來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都知道科技革命發生過四次重大革命性變化,一次是蒸汽機的出現;第二是電出現;第三是電腦出現;第四是互聯網出現。于是人類出現第一個外置的器官就是我們的手機,從此以后再也離不開手機,是一個外置的器官。
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人類生產方式深刻轉變的重要要素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這個時代人類的勞動分工中首次出現數據成為生產力并參與要素分配,這對于未來充滿了想象空間,而且對媒體變革也更加深刻和更加充滿不確定性。
特征1,媒體加速迭代性、顛覆性變革。
我們都知道近現代傳媒兩百多年,這兩百多年來沒有一種外部力量能改變媒體結構、能改變媒體生態,但是互聯網改變了。我們這次全世界傳媒業受到最大的沖擊是來自于互聯網,來自于它的外部,不是內部。這幾百年來傳播主體始終是新的機構和專業媒體,互聯網的出現特別是近年以來移動互聯網大潮席卷全球,去紙化、去機構化、去分工化成為傳播媒體變局的重要趨勢。
在這場傳媒業幾百年未有之大局中,短視頻、社交媒體等具有跨時空、大容量、開放性、交互性、移動化的交互特點,日益成為信息渠道的主頻道、主平臺,對傳統主流媒體形成巨大沖擊。傳播門檻空間降低,人人皆媒甚至物物皆媒,稀釋著各類媒體的專業性。
當網絡媒體告訴人們發生了什么的時候,主流媒體要告訴讀者這件事為什么會發生,應該怎么看,那就是要揭示新聞事物發生的原因和本質,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趨勢,引導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主流媒體的這種專業能力和專業優勢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我覺得這句話既是說給我們媒體聽的,更是說給《互聯網周刊》這一類專業媒體聽的。
形成新型專業媒體和內容生產主題,我們想今天的人民日報還是過去的人民日報嗎?人民日報發行量350萬,在我們的概念好像人民日報生產350萬是給350萬讀者看的,一個紙質的印刷品,其實不是。未來的媒體將是一個散型結構、穹頂結構,像大禮堂一樣,生產的主要不是紙媒或者一部分是紙媒,但生產的更多是不同形態的新聞產品、新聞信息包括新聞思想,對于互聯網周刊也一樣,未來的互聯網周刊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紙刊嗎?不一定,它一定會產生更多的基于互聯網的內容產品和內容思想,包括智庫、咨詢業產生思想成果、精神文化成果的這類東西散型結構、穹頂結構。
第二產品新型生產,什么叫新型生產?我們理想當中在講出版好像就是報紙、期刊、圖書,出版是公之于眾,期刊怎么出現的呢?期刊是學者之間先開始有書信來往,后來來往突然發現書信可以公開,可以變成大家共享的東西,于是產生了期刊,是這么來的。因此基于這樣一個概念,出版就是公之于眾這樣的概念,以后我們的期刊還可能按期、按卷出版嗎?報紙還可能按期、按版出版嗎?很難講。
所以未來的生產不僅生產主體會發生變化,新型的生產形態也會發生變化。
第三,新型傳播。我們知道過去的傳播是二次售賣,一次性報紙、期刊印出來直接發給讀者,現在不一樣,一次性加了一行才開始分發,然后開始垂直細分,因此未來的新聞傳播將是一個在深度和知識上知識內容深耕,建構專精特深的IP然后對接平臺,形成多媒呈現的一系列內容產品和思想產品。
第四,新興人才出現。我們都是干媒體的都知道寫東西、拍照片,未來新興媒體人是什么樣的人才很難講,一定是不僅會攝影而且還會文字,不僅會視頻而且還會評論這樣的一人多能、一專多能的媒體形態的人才會出現。
特征2,內容為王攻勢進一步形成。
很多人講內容為王是一句空話,最后還是拿流量說事,其實不是。智能互聯網時代催生新商業文明的概念就是進一步強化、固化內容為王的共識,成為贏得競爭優勢的根本,未來媒體將由新舊之分變成強弱之別,頭部大中有小,尾部甩了又甩,只有有影響力和沒有影響力的兩類媒體,不是新媒體干倒了舊媒體,而是讀者拋棄了我們,要是讀者重歸到這里只有靠內容把他們吸引過來,這是不變的事實。因此以后沒有新舊媒體之分,只有有影響力者和沒有影響力者,有引導力者和沒有引導力者,對我有提升、提高的,和對我沒有提升、提高的。
特征3,解決工具箱的問題。
由于未來出現巨大的不確定性,而且總書記多次講到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最大的命門,關鍵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的隱患,因此我們做互聯網包括做互聯網媒體的,一定備足充足的工具箱。
由于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因此智能化時代媒體和各類科技公司研發和商業媒體合作,更加主流媒體將會進行跨界融合。
特征4,數字生產內容動力開始轉換。
我們都知道流量總有到頭的那一天,而且這一天正在到來。網絡文學用戶規模增長從15%下降到12%,網絡游戲從15%下降到2%,雖然短視頻持續增長,但整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增長仍停留在6%左右。流量紅利沒有了,人口紅利沒有了,在一連串數字的背后是互聯網人口紅利開始消失,用戶的獲客成本已經由10塊錢、20塊錢時代上升到300-400元的區間,因此數字產業面臨動力轉換,從全球范圍看我們知道互聯網女皇發布2019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就強調,當全球互聯網用戶達到38億人,滲透率超過50%,新的增長點將難以尋利。
因此數字問題產業的未來只能依靠優質的內容獲得用戶的黏性,有變化的是我們看到騰訊以后感覺到這個變化,同時開始調整布局,由泛娛樂到新文創,新文創的本質是數字產業消費模式從泛娛樂、泛社交進入品質消費新階段,其最大的特征是具有提升性,就是全面提升閱讀品質。
說到這里我想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每天拿手機看微信、發微信、看朋友圈,一天到晚上睡覺突然發現我這天在互聯網沒得到什么東西,沒有提升性,對于生活品質包括消費品質沒有得到提升性。
這些特征對我們的啟發在什么地方呢?對我們的啟發恰恰在于傳統媒體的優勢,傳統媒體轉型一開始就是打著內容為王這個牌。
聯系到烏鎮論壇這樣一些信息,我們把信息帶入到我們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2019年1月25號,總書記在組織中央政治局第12次學習時就強調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是一項緊密課題。聯系到這樣的實際,我們學習總書記的講話有這么幾個具體的認識:
1,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堅持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本質特征??倳浿v話指出了全媒時代的本質特征四個全。
聯想到報刊領域、傳媒領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做出推動媒體發展的戰略部署,新聞報刊方面做了幾方面的工作:
2,連續三年實施報刊媒體融合項目庫、專家庫,重點報刊轉型升級項目建設平臺,兩庫一平臺,說到底兩庫一平臺就是一個智庫,這個平臺對入庫的上千個樣本做分析,從樣本我們可以看出在不到五年的時間我們中國的傳媒業、中國的報刊業從最初的手機報,向全面領域出發,推動產品創新向業態創新轉變,融合質變。與此同時,讓出賽道騰籠換鳥,傳統媒體加快重塑,優勢內容消費加快回升,這有個非??上驳淖兓谖迥陙怼?/p>
報刊轉型成效形成于報刊業最為堅信的五年,也鼓舞和提振了行業轉型發展的信心。這是第一部分總書記講到了根本路徑。
3,總書記講話提到全媒體時代實現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應根本路徑,剛才講到的是本質特征。共融互通、融合質變、放大一體效應是根本路徑。
《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這個意見為標志,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戰略已經實施了近五年?;仡櫸迥陙碇袊鴪罂诤习l展之路我們發現兩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新媒體發展呈迭代發展趨勢,報刊新興媒體第一是結合,第二步是轉化,紙媒去紙化直接轉成新媒體,比如我們知道的東方早報,停了刊了,但東方早報全部業務融合到平臺,新京報從事紙媒生產只有11個人,其他全部業務和人力資源轉到了新媒體。第三步是轉型,新媒體為傳統媒體插上翅膀,新聞生產和傳播多元傳播,在深度知識上深耕內容,形成多媒呈現的一系列內容產品等等。
這些變化是我們整個內容生產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深化,動能轉換加速,產業提檔提速,賦能產品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這是第一個特征。
第二個特征就是傳統媒體第一陣營形成,形成新媒體矩陣和基于傳統媒體的新興主流媒體矩陣,主要是以中央主要新聞媒體為統領,以其他黨報黨刊為龍頭,形成集中創新和系統布局。
總書記講話第三個方面講到描述四全本質特征,也指出了根本路徑,同時也提出了打造新興傳播平臺,建成新興傳播媒體,擴大主流影響力版圖的努力方向,全國報刊融合發展的五年也是傳統媒體不懈斗爭的五年。我們一直以來有兩個思考:一個是媒體主戰場,傳統媒體的話語權是否缺失,流量來了,話語權在什么地方?一直是爭論不休的問題,一直以來有這樣一個思考。我們輿論主戰場的傳統媒體話語權是否缺失,我們的認識是沒有缺失,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我拿著金話筒,沒有缺失。為什么沒有缺失呢?前年兩會期間有一則新聞在網上網下瘋狂亂轉,講東北鄉村見聞記史,一個記者春季回到東北老家一個農村,東北經濟壞了,禮崩樂壞。在網上網下瘋狂亂轉、添油加醋的時候,這時候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站出來說這是假的。新媒體時代媒體的天空被自媒體一塊塊捅破,石頭一塊一塊往下掉,傳統媒體一塊一塊往上補,非常像女媧補天的女媧。
因此總書記講全媒時代打造新型傳播平臺,建成新型主流媒體,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是我們媒體轉型的根本努力方向。
第四方面學習總書記講話要堅持全媒時代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建設要求,全面提高本領、全面提高能力。2017年下半年我帶隊到縣級媒體進行調研,搞縣級融媒中心建設,中央建了六個組,我帶兩個組到地方調研。我們國家現在有縣級報55家,總的來看縣域媒體總量布局結構存在主要問題是歸口不同,管理分散,突出表現是資源太分散,管理不節約,力量不集中,配置不均衡,亟待通過深化體制改革,推動媒體融合、資源整合一體推進,做優存量、做強增量。
當時我們提出解決縣級融媒體整合和優化升級的問題主要是解決重新整合、優化升級。我們都知道前些年我們黨政機關報刊過多過濫,現在APP也過多過濫。現在一個鎮黨委書記手機里的APP一大堆,因此縣級融媒體建設核心是要進行進一步優化重組,媒體融合和資源整合一體推進,達到做優存量,做強增量的目的。
想回到今天的主題上來,就是互聯網給我們帶來太多的不確定性,包括傳媒業在內的一切,金融、教育各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們各界攜起手達到共進、共贏、共治的目的,探尋更具生機活力的互聯網命運共同體,應當是產業界、學界、科技界的共同使命。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