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空間和物質從一次奇異的大能量事件中爆發出來,即經歷了所謂的大爆炸,又過了10億年,宇宙從沸騰的爆炸狀態穩定下來,星系、恒星、行星從引力束縛堆中產生出來,時至今日,各個星系仍在以其自有的規律平穩運行。
但歷經150億年的發展,宇宙對我們人來說仍像一個大的謎團,我們對它的認知與它的未知相比甚至不值一提,宇宙仿佛總蒙著一層神秘而又令人心動的面紗。那股神秘的力量牽引著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學家、科學家們潛心研究、探索,以解開這個人類自然世界中最大的謎題。
眾多學者、學家中,被《時代周刊》評為“世紀偉人”的愛因斯坦仿佛是科學界一個無法打破的神話,但他卻說“我沒有特殊的天賦,只是有強烈的好奇心。”我想也正是那“好奇心”才會讓那么多的科學家、物理學家一步一步地去撥開宇宙的謎團,帶領人們認識這個美妙的世界。
但真知也是在一次次的打破重構中提煉出來的。
物理學中出現過三次沖突,第一次沖突是在19世紀末,根據牛頓的運動定律,如果跑的足夠快就能夠追上遠去的光束,但根據麥克斯韋的電磁學定律,沒有什么能比光更快。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誕生,化解了這個沖突。狹義相對論中,空間與時間不再是牢固不變的,即形式和表現依賴于運動的狀態。但狹義相對論的發展很快引來了第二次沖突,愛因斯坦有一個理論說,任何物體都不可能跑得比光更快,但牛頓的引力理論卻牽涉到瞬時通過巨大空間距離的作用,直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新引力的概念出現。空間和時間不僅受運動狀態的影響,在物質和能量出現時,還會發生彎曲。一個問題的解決卻又伴隨著另一個問題的出現,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幾乎水火不容。為了化解這一沖突,弦理論逐漸成長起來。
弦理論發展至今,有人是他的癡迷者與支持者,也有人對其抱有爭議。愛因斯坦曾說:“上帝不會跟宇宙玩骰子。”他認為,概率的出現是因為人類的認識從根本上說還不夠完備,宇宙也沒有給靠機會實現的未來留下空間,物理學應該預言宇宙如何演化,而不僅是預言某個演化發生的可能性。隨著時間的發展,愛因斯坦的看法逐漸被顛覆。但究竟宇宙的發展與演化是像愛因斯坦所認為的有確定方向,還是有不同幾率的多種可能性,一切都是未知的。
面對這樣浩瀚縹緲的世界,也可能如今我們所認為正確的理論或預言,在未來宇宙的面紗揭曉之時被其他的理論所顛覆,也許歷屆科學家或物理學家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不管結果如何,人類對這個神秘而迷人的宇宙的探索與認知的過程都應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