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說:“以一個人的現有表現期許之,他不會有所長進。以他的潛能和應有成就期許之,他定能不負所望。”
我們如何反映他人的形象?這種反映又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多少影響呢?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史蒂芬·柯維把我們的情感賬戶比喻為一個銀行,我們的情感銀行越豐富,我們就有足夠的能力對別人做感情投資。“我們越擅長發掘別人的潛力,就越能在配偶、子女、同事或雇員身上發掘自己的想象力,而不是記憶力。”
“他呀,我還不知道,好吃懶做,混吃等死!”有人常常以舊有的思維看待身邊的人,并先入為主的就定性了。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給他人“貼標簽”。史蒂芬·柯維在書中提到,我們不應該輕易給別人“貼標簽”,恰恰相反,與他人共處時要從全新的角度“打量”他們,幫助他們獨立和實現自我,美滿、豐富和卓有成效的人際關系就建立起來。一個人能讓他人感到正能量,這個人的價值就無窮大。
他用一個“意外”的實驗來說明用正向的眼光看待他人所形成的正向的結果。在英國的一所學校里,有一臺電腦意外地出現了程序錯誤,給學生登記成績時,把一個“優等生”班級記錄成了“差生”班,真正的“差生”班則反之。這份報告是每年開學時決定老師對學生態度的首要參考。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當校方再幾個月后發現這一錯誤時,決定不向任何人透露情況,并再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測試。結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想象之中:“優等生”班級的平均成績出現了下降,因為別人都把他們當做頭腦愚笨、不合作、難以管教的學生,教師的想法變成了自我實現預言;而另一邊,所謂“差生”的成績卻有所提高,因為他們被當做聰明的學生對待,學生表現出疑問或者不配合時,老師首先想的是自己是不是教學方法不夠有趣,教學方式不對,畢竟,這可是聰明的優秀學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通過實驗來告訴人們:學會欣賞他人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是在對情感“銀行”做正向投資,而正向的期許往往又會得到正向的反饋。
這種現象有一個學術術語叫“期望效應”,其含義應該是被積極關注的個體通過人在自己身上創建一種自信心和高期望,從而極大的發揮自已的潛能以達到預期的行為目標,所以期望強調的是個體心理激發的活動過程。
不知不覺,應該警惕的是自己給自己貼標簽。“我不行,這個我沒做過。”“我不擅長與人打交道,肯定做不好銷售。”“我是普通學校畢業的,在名校學生面前還是不要發表想法了,免得貽笑大方。”沒接觸過、性格原因、學校和家庭出身等等因素,都是標簽的一種。一旦給自己貼上了標簽,就有了放棄的借口,放棄比迎難而上容易,卻讓以后的人生節節敗退。我想起了高中時候的一位老師對我們說過的話:“你們現在的努力程度,還遠遠沒達到拼智商硬件的程度。”
雖說“我能行”精神不是萬能的,但是遇事首先先說“我不行”的也是萬萬不能的。其中之度,還需得在事上磨煉。
保羅在新約圣經《腓立比書》2章4節勸勉腓立比教會的弟兄姐妹:“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王陽明說:“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你看,從國內外,從宗教到圣人,皆將懂得欣賞他人視作美德。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你眼里就會看到值得欣賞的人。
“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充滿包容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愿親近?用欣賞的眼光看待他人,既是一種修養,也是發現真善美的一種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