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孔子言,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時下人卻感嘆,“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而我卡在中間,困惑不已。”
唐彬森,創新飲品品牌元氣森林的創始人,對此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三十而立,就是要多試多闖。四十不惑,要找到并專注你喜愛的事情。有的人是五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知天命就傻了;更多人是三十不惑,四十而立,也不行。節奏不能錯。”
時運不濟讓人產生困惑、迷茫。受新冠疫情、政治博弈、貿易摩擦等因素疊加影響,全球經濟下行,中國也正處在社會轉型的十字路口,來到尋求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畢業季MBTI人格測試的火熱、“躺平族”的興起折射出大環境下年輕人的迷茫與焦慮,他們用自己的方式消除外在環境對個體規訓,超脫以往加班、升職等主流的職業發展路徑。
每個人的人生節奏和選擇雖然不一,不過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在職業發展這個重要的人生議題上,創業者們同樣“不走尋常路”,但很明顯是更為熱血和篤行的一支。他們乘風而動,渴望在時代的坐標軸上找準定位;他們勇立潮頭,不怕被后浪拍死在沙灘上;他們心中有火,感到焦慮卻能將焦慮常態化,練就了一顆強心臟。
22歲時,唐彬森獲得國際程序設計大賽金獎,靠著25萬元獎金開始了校園創業過程,將開心農場這個游戲推廣到全球20多個國家。
以夢為馬,時不我待,像他這樣趁著年輕“多試多闖”的人不少。青年是創業的生力軍。據相關調查,40%創業者為30歲以下青年人,其中Z世代人群占比已超16%,逐漸成為創業人群的中流砥柱。創業隊伍也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的創業團隊占比超過68%。
創業者們打上了新時代的烙印。數字化進程飛速發展,在復雜多變的形勢下,發展平臺經濟和共享經濟,促進靈活就業創業,是應對經濟形勢的重要策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提出,營造寬松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打造創業創新公共平臺、完善創業投融資機制、大力發展創業擔保貸款、加大減稅降費力度、鼓勵和支持網絡創業,為草創清障搭臺。
而隨著社會日益以知識經濟為關鍵驅動力,也涌現出以一大批學者,甚至是頂級科學家走上創業之路。據相關統計,約75%創業者擁有本科以上學歷,其中工學、管理學等占比最高。
與此同時,在以男性為主的創業群體中,女性也尋求在更高的職業舞臺上發光發熱,她們普遍擁有善于溝通、思維縝密、具有同理心等性格特點,往往聚集在企業服務、醫療健康、大消費和人工智能等熱門賽道。
千人千面,我們可以大致描繪出創業者畫像,卻無法臨摹每一個創業者的模樣。當知名醫藥企業仁和集團CEO楊文龍在59歲選擇二次創業,成立叮當快藥,試圖“按響”港股門鈴;當快看創始人陳安妮,從追夢女孩蛻變為托舉起一群人漫畫夢的“弄潮兒”;當興盛優選創始人岳立華出身貧寒,白手起家,在農村超市便利店轉型途中開辟“社區團購”模式,找到商機……又有誰說年齡、性別、出身會是通往成功的阻礙?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從實用主義出發,創業一般視為在風險和不確定條件下為獲利或成長而創建新型經濟組織的過程。有人把創業理解為做生意,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賺錢是首要任務,聽起來樸實且庸俗,但也直面了“商場即戰場”的殘酷現實。
事實上,成功的創業者九牛一毛。融資、人力、技術、監管……一道道坎擺在眼前,常常讓創業者們措手不及,焦頭爛額。最近經常有創業者打趣說,創投圈已不再相信“故事”了,他們拿著“放大鏡”更加謹慎仔細地審視源源不斷遞來的《商業計劃書》,不但要求可行、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還將能否建立競爭壁壘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這源于投資界對市場環境極其敏感的神經。盡管當下互聯網創業仍為大勢,但2021年互聯網“造富”神話的破滅,預示著在新媒體的滲透下,新一輪“風口”將集中在硬科技等門檻較高的領域。
穿越“硬核時代”,很多創業者叫苦不迭,機會看似變少了。PingPong創始人陳宇說,“對后來的創業者而言,這些成功案例(BAT等互聯網巨頭)除了說明中國有巨大創業可能性的同時,也關掉了很多‘門’,因為試圖復制它們的成功已很難。”
而云天勵飛CEO陳寧卻對“硬核時代”有著不同的感受:“當資本市場更加理性的時候,會更加關注AI企業的核心技術積累和產品化、市場化能力。坦白講,在過去幾年AI更受資本市場關注的時候,我們的融資也不見得成功到哪里去,反而是今年當市場更加冷靜的時候,我們反而受到了資本的關注。”
上帝關掉了一扇門,就會打開另一扇窗。所有創業者都想把握住行業“窗口期”,因此選擇另辟蹊徑,持續地商業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才是走出困境、順勢而為、實現騰飛的要義。
從開天辟地的創業者到屹立潮頭的企業家,總會經歷自我懷疑、自我成長、自我革新的過程,格局決定人生的走向。
現代創新理論之父約瑟夫·熊彼特認為,創新是對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強調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并在后期把企業家概念從個人擴展到組織乃至國家。
在《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柯林斯將位于企業最高層的“第5級經理人”解釋為一個自相矛盾的混合體:謙遜的個性和堅定的意志。他們個個都有雄心壯志,但他們把公司的,而非他們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談到利益,唐彬森說:“人生做重大決策時不能算賬,會格局特別小。”文遠知行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韓旭也表示,“錢、事、人,是我們過去一年的主要進展方向。”
錢是公司發展歷程里相當重要的一方面,但也只是一方面。
人,是社會性動物,沖出來的“獨角獸”也順應了群居動物的天性。PingPong創始人陳宇創業七年,一路披荊斬棘,漸漸發現路正在變寬。“當越來越多的人和你走的方向是一致的,我們覺得這事是對的。就像原本是一條小溪,走著走著變成一條河,再變成了長江,那肯定能通到大海了。”
事,始終堅持做正確的事。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實現精神追求,尋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關注中國“雙創”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德·菲爾普斯提到,中國經濟新引擎將帶來的“非物質性好處”。他說:“如果大多數中國人,因為從事挑戰性工作和創新事業獲得成就感,而不是通過消費得到滿足的話,結果一定會非常美好。”
創業自始至終是一門追求真理的學問,諸多連續性創業者“上了癮”,也是因為他們發現創業即人生,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最根本、最普遍、最抽象的問題,在追尋著一個答案。
結語
有人說,《西游記》是個成功的創業故事,師徒四人與白龍馬成就了創業的核心團隊,一路向西,降妖除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返回東土,五圣均修成正果。
以為那一疊佛經便是目的,殊不知佛經意在“明心見性”“頓悟成佛”。很多人的創業經歷是從一本《商業計劃書》開始的,路走遠了,卻將那“真經”(初心)束之高閣,故作迷惘。
創業維艱,是夢,是道,是修行。